关注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拨开先入为主的认知“迷雾” 

 

      提到“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你会首先想到什么?是否是持有严重的自卑感,明显的自我倾向;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状态焦虑、抑郁;以及怀有对抗心理,保有不良的学习习惯?

 

      总体来看,人们总是普遍假设留守儿童是有问题的群体,一些人甚至专门关注留守儿童个体的极端表现,并倾向于将留守儿童的各种不良表现简单地归因为留守状态。各种媒体中频繁出现的关于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将留守儿童看成问题儿童的印象。基于留守儿童是有问题群体的假设,研究者从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缓解或改善现状的建议;而公益组织则试图通过捐钱、捐物等手段,试图帮助留守儿童改善生活状态。

 

      但其实,上述现象总是或多或少地陷入了认知误区。一些研究者发现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学习问题与父母是否外出打工没有明显关系,甚至一些留守儿童在学习信心和学习效率方面还略高于父母在家的儿童。

 

      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尽管亲子分离为留守儿童带来不少困难,但儿童个体自身成长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不同留守儿童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一些留守儿童具有较高的心理复原力(心理弹性)。新华社曾经对2000多名留守儿童展开抽样调查,据此研究发现:这些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更多研究发现,亲子分离的年龄段、分离时间长短、性别差异、年级差异、沟通方式和频度等因素,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心灵状况,需要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系统的、多角度的、连续性的调查研究。曾有公益组织对我国东部、中部、西北、西南的六个省市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亲子沟通、学业学习、课外生活、情绪状态等方面,反映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与心灵状况,重点关注不同留守儿童之间的差异,系统分析地区、性别、学习、生活等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的影响。

 

      此项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性别差异;同时,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主要受到学习方面和留守状态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根据这一结果,改善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需要从多个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和性别差异。在地区差异方面,西北和西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显著不如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留守儿童;在性别差异方面,女生的情绪状态明显不如男生。针对这一情况,需要探讨导致地区差异和性别差异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尤其需要对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农村儿童给予充分的帮助和关注。

 

      其次,从学习方面的因素来看,虽然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与非留守儿童存在一定差异,但留守儿童对自己学习成绩的满意程度较低,并进而导致较高的消极情绪。因此,提高留守儿童对自己成绩的满意度,有利于减轻留守儿童的消极情绪;而提高对学习成绩满意度的基本方式,就是要减轻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

 

      第三,该项调查发现,与父母见面次数少于每年1次的儿童在迷茫度和烦乱度方面明显高于其他见面次数较多的情况;与父母的联系少于每月3-4次的儿童在迷茫度和烦乱度方面明显高于其他见面次数较多的情况。

 

      根据这一结果,留守儿童的父母至少每年应与孩子的见面1-2次;与孩子的联系次数至少应保持在每月3-4次以上,最好每周不少于2次。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导致困难或挫折的外部突发事件中,个体的不同应对方式对自身情绪状态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在调查中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在困难或挫折情境中的应对方式,不仅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释不同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差异,而且可以为改善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提供一个新思路。

 

      综上所述,改善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并非遥不可及,在家庭、学校给予他们温暖的同时,社会力量也可以通过面对面平等交流、授课,乃至于采用游戏等方式对其心理和心智提供关爱,情感帮扶的作用有时候更胜于物质的帮助。

 

 

 

      7月2日,“2018中国之约快乐英语”夏令营活动已经快乐开营,本次活动仍由东润公益基金会携手小松树基金,并联合南通东社学校组织开展。夏令营将通过课堂英语教学、文体活动和其他文化交流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开启国际化视野与思维方式。更为重要地是,为这些大部分为留守儿童的学生,打开心灵的一扇窗,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精彩与主动学习的乐趣,以及我们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