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顶级文理学院,他说四个特质在成长中起至关重要              


       他是大人们心目中“别人家的孩子”,毕业于清华附中,东润丘成桐科学奖(化学)优胜奖得主、即将就读于录取率仅35%的格林奈尔学院……今年即将18岁的大男孩王盛卓过着大人们眼中的“完美人生”。从小时候无意中看到字典后面的元素周期表,小小少年就与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化学获奖,也因为化学选择了以生物和化学闻名的“小而美”的格林奈尔学院。



       生活中的他更加真实,从四岁就开始弹钢琴,却坦言“到现在都谈的不怎么样”。小时候经常打红色警戒,现在也会偶尔玩王者荣耀,会和朋友一起玩狼人杀。王盛卓的成长道路并没有被父母的焦虑所裹挟,反而是自己做主,找到兴趣所在。作为化学迷的他,也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经历,反思教育体制。读过他的故事,或许可以给家长一个新的启示,让孩子“扬长避短”,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同样走得通。

因元素周期表与化学结缘

       王盛卓与化学结缘并立志成为一名化学家,始于小时候有一次无意中看到字典后面的元素周期表。当时只是觉得那些元素符号看起来高深莫测,一个个符号就像小小少年心目中的科学图腾,神秘而神圣。

     “当时我就告诉爸爸,长大之后要当一个化学家,这应该算是第一次接触到化学。”王盛卓介绍, 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看自然科学类书籍,妈妈给我买了很多科普类和科幻类的书籍。到了初一, 王盛卓主动要求父母给自己报名化学的课外班,因为当时身边不少小伙伴们已经在父母的要求下上起了各种数学物理化学的竞赛班。可另王盛卓没有想到的是父母居然只为他借来了高中和大学的化学教材,并告诉他“如果真的感兴趣,就可以自学”。

      “教材就教材吧!父母的想法是担心各种竞赛抹杀了我对化学的兴趣,让我有一种学‘伤’了的感觉。我开始主动翻开了那些课本,到了初三,我已经自学了高中的全部内容并且在上高中后开始自学大学(也就是化学竞赛)的内容。”

       在王盛卓看来,化学和其它自然科学相比,更多的是需要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能力。“化学需要通过某一现象发现规律,然后再普遍推广到其它事情,有些化学反应看起来特别繁杂,但其中有规律可循,这是我觉得化学最迷人的地方。”

       从小一直对自然科学感兴趣,培养了王盛卓的好奇心。在高三期间,王盛卓和同学合作完成的课题《双乳法合成PRG-PLGA包裹的磁性Fe3O4》获得丘成桐科学奖化学优胜奖。“这个课题最初的想法是通过一种更加安全不易泄露的材料帮助确定癌变的位置,如果做的好的话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安全性,但是现在做出来的纳米离子比较大,所以实际意义还不是很大,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好奇、沉稳的特质在成长路上起到关键作用

       从小时候因为新华字典后面的元素周期表第一次认识到化学,到后来因为对化学课题的探索获得丘成桐科学奖化学优胜奖,再到即将入读以生物和化学闻名的格林奈尔学院。谈到这些年的成长,王盛卓坦言四个方面的特质在他的成长路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我从小时候开始就很渴望去探索,喜欢读科普类书籍,对于不懂的现象就去问,这是什么现象,这是为什么?直到回答不出来为之。但是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好奇心被一步步的磨没了。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方面有兴趣,有好奇心,那他在这方面的学习要比其他人更轻松、更快乐。

       3、批判性思维就是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质疑。国内的教育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很少有质疑的环节。但是我们应该更多的在接受新知识前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学,学了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学习之后反思自己在学习之前的想法是否正确,而不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全盘接受老师讲的和课本上的知识。从小时候开始,我就喜欢对一些事情发表看法,有些想法还比较奇怪,但是只要我说的有道理父母就不会反对,父母的包容给了我非常宽松的环境。此外,由于喜欢读科普类的书籍,也为我塑造了比较科学的世界观。

       4、耐心,沉稳。耐心、保持平心静气、不浮躁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我印象深刻的是从四岁开始妈妈给我报了一个电子琴班,有一次我弹一个特别难的曲子一直弹不好,然后就越来越急躁,没有一点耐心,于是就哭着喊着说我不学了。这种情况下,很多家长可能会逼着孩子继续练琴,但当时我妈妈就特别平静的问我:“你是不是真的不想学,如果你真的不想学我们就不学了 。”那个瞬间我突然想起这些年练琴的不易,从那时就自己决定要好好练琴,这是我自己的决定,而不是别人逼的。从那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我就不会再去抱怨、烦躁,我知道自己选择的路,再苦再难也要走完。所以,遇到挫折不急躁,沉下心来一点一点克服,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品质。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对什么感兴趣就去学什么,这是最重要的。许多能力和素养其实都不是在短期能培养出来的,真正重要的是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各种能力和素养会自然而然的得到提升。”王盛卓说。

教育多灌输而忽视自主学习和探索未知的能力

       王盛卓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对于国内的高中生来说,在中学阶段最重要的事情当然就是高考。然而当他在初三及高一开始系统地接受化学授课时,他无数次的发现,如果当初不是因为自学了感兴趣的化学内容,自己一定会很讨厌化学。

    “我觉得这种应试的教育真的太不适合我了,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方程式来回变着花样写,上课的时候老师一股脑把知识讲给我们。有时同学提出了更深入的问题,我们总是得到‘这些东西中学阶段不讨论’的回答。我们就算偶尔能去实验室做实验也是完全照着书本做。”

     在王盛卓看来,国内的教育过多的灌输给学生数不清的公式、原理和应试技巧,而不能教给他真正渴求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未知的能力。

    “中国教育的模式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培养技工,培养学生掌握某个专业的知识以后成为从事这个专业的人才。而忽视了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在师生关系中,老师的权威性太大了,老师说什么大家都会相信,缺乏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允许学生批判性思考的氛围。”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工作将被机器所代替,教育也面临着“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挑战。王盛卓认为,人类社会其实是在加速进步的,也就是说人类社会每一次发生重大变化的时间间隔在不断变短。未来五年、十年和现在的生活相比可能会截然不同,应对未来世界的变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升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很多技术工种、手工业生产者已经被人工智能所代替,所以在未来我们更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出现新事物,新变化之后适应环境的能力 。

出国留学选择了“小而美”的文理学院

       在国内,要是考进了某某学院,恐怕多半不如考进某某大学有面子,所以一些师范类、艺术类、传媒类专业院校都想“升级”为大学,这种观念甚至影响到了留学生的学校选择。但实际上,追求“小而精”的美国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奉行博雅教育,强调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本科教学质量更是丝毫不逊色于综合性名校。王盛卓在申请学校时就选择了以生物和化学闻名的格林奈尔学院。在他看来,美国文理学院作为Liberal Arts Education(即博雅教育)的代表,可以说是美国精英教育的极致精髓了。

       具体来看,文理学院相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讲有着中国的考生和家长并不深知的如下优势: 

      第一, 文理学院重视本科教育,本科教育质量高。

       由于文理学院只提供本科教育,不设研究生院,因此文理学院的教授都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本科学生的教育中。不像综合性大学,教授不但要肩负科研项目,而且还要带自己的研究生,给本科学生授课、答疑简直分身乏术。因为没有课题和研究生教学的牵绊,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往往都对教学有着极大的热情,会很热心并耐心地解答学生问题。同时,文理学院的教授的师资也毫不逊色于综合性大学。

     第二, 文理学院师生比低,分给每个学生的资源丰富。 

      文理学院规模很小,一般只有1500到2500人左右,同时教师与学生数量比值一般都高于1:10。正是因为人少教授多,所以文理学院施行的都是小班化教 学,即便是最基础的入门课程往往人数也不会超过40人。小班化带来的好处就是充足的师生互动和课堂讨论机会,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在课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是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得到详细的解答。

      第三, 文理学院的氛围更加友善、包容。

       从整体的环境氛围来讲,正是因为文理学院推行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在这里,学生也能充分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如音乐、艺术等等。同时,文理学院的气氛更友善,相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讲环境更加包容。

       王盛卓今年8月份即将启程赴格林奈尔学院学习,这让他既感到兴奋又有些紧张,但对于这个选择,他非常坚定。他的计划是从格林奈尔化学专业毕业后去化学顶尖的研究生院继续读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位有所成就的化学家。让我们祝福这个喜欢化学又很有思想的大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