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教育:让生命与使命同行


  翟小宁清楚地回记起他所教的第一节课——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第二节课,走进教室时,同学们情不自禁地报以热烈的掌声,那是发自学生内心的欢迎和肯定。

  

  这一场景长久停留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的记忆中,成为一种动力。

  

  从山东省十佳教师第一名,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第一名,到著名特级语文教师,荣誉的背后是翟小宁对学生心灵的培育、对自我人格完善的追求;从文学硕士到管理学博士,从语文名师到中国基础教育界著名中学的校长,一直伴随着翟小宁的是对文化、教育的深厚感情。

  

  28日 ,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办的“全国优秀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教育思想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举行。在此次研讨会上,翟小宁校长发表了题为《教育:让生命与使命同行》的主旨报告,阐释了他对教育本质、办学理念及学校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谈教育

  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交融

  

  教育赋予生命的应该是健康,是幸福,是温暖,是向上的力量。

  

  当教育与人的生命融为一体的时候,生命教育就诞生了;当教育使人的心灵得以觉醒的时候,灵魂教育就诞生了。

  

  理想的教育是生命教育,真正的教育是灵魂教育。

  

  教育要解放心灵,使生命自由舒展。解放心灵,舒展生命,就要顺天致性,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就教育而言,就是效法自然之丰富性,追求教育生态的多样化;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解放心灵,舒展生命。

  

  谈为师

  自立而立人,自育而育人。

  立人必先立德,育人必先育心

  教师的心灵影响学生的心灵

  

  为人师者,首先应该把自己的生命塑造好,把自己的心灵修炼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必先修心,教师除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之外,还要提升心灵的境界。

  

  教师之修心,尤其应该修养仁爱之心、宽容之心、真诚之心、平等之心。仁者,爱人;宽者,容人;真者,感人;平者,得人。

  

  教师要以崇高的信念将每一天的生活照亮。

  

  教师要由从业而敬业,由敬业而乐业,将自己的幸福与学生的幸福紧密相连,将自己的成功与学生的成功有机结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体会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德识才学,要以崇高的信念将每一天的生活照亮。

  

  优秀教师用力工作,用脑工作,更用心工作。用力工作的教师是勤奋的,用脑工作的教师是聪敏的,用心工作的教师是高尚的。

  

  教师的学术功底和专业功底,是教师之所以为教师的根本,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先决条件。

  

  有好教师的地方,好教育就诞生了。

  

  谈学校

  学校是为人而存在的。

  学校一要对人好,二要使人更好

  

  学校是人成长的地方。学校是师生共同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和成长共同体。

  

  教育要关怀人,解放人。关怀人的幸福,解放人的心灵。使人获得和谐自主、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学校是文化的场所。好的学校应该是生命幸福、青春洋溢、美美与共的精神家园。教育要以人为本、合乎人性,要尊重人的个性、珍爱人的灵性、提升人的德性、培养人的创造性。教育应该让人过自在的生活,过有意义的生活。

  

  学校的魅力在于文化:校园应该是充满诗意的地方,应该让人感受到一种诗意、一种温馨、一种鲜活向上的力量;应该带给生活于其中的人以幸福和美感;应该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使每一个生命自由舒展。

  

  学校的智慧在于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和谐共生,包容共生。好的学校应该使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共生共美。

  

  学校的治理在于激励:激发善意,激发正气,激发潜力,激发能量,激发动力,激发活力。好的学校应该凝心聚力,汇集智慧,形成力量的合力,智慧的组织。

  

  谈课程

  课程是学生的成长历程

  

  我们需要改革课程、实施现代教学方式、重新构建学习时间与空间。

  

  我们应该关注:变化的世界是如何驱动学习、工作、生活变化的。我们同样要关注:学生在未来获得成功的个人技能和学习能力是什么。

  

  人大附中因应时代发展趋势,顺应学生成长规律,努力创建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科学合理、文理兼融、丰富多元、纵横开合的课程结构。

  

  概而言之,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要以尊重、自主、开明为基本遵循。尊重,指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尊重人的个性、兴趣和禀赋;自主,指发挥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开明,指开阔视野,兼容并包,融合中外教育之精华,形成一种新教育,培养既有中国心灵,又有世界视野;既热爱民族文化,又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优秀人才。

  

  谈未来教育

  未来教育有无限可能,

  面向未来的教育一定是

  连接灵魂的学习共同体

  

  未来的课堂是基于跨学科整合、在真实场景下,以项目实践展开的深度学习。

  

  教学不是教师在讲台上的独舞,而是与学生的共舞;学习知识本身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变成知识的建构者;小而精的高定制个性化学习会大量涌现。

  

  任意时间任何地点与更多人的时时互动,将是未来因需求而上课的常态,基于三维空间整合的先进信息化教学环境,将逐渐更新现有教室等基本的学习环境。数据驱动也势必对教学评价系统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当学生不需要再纠结于有用的“数理化”和无用的“音美体”的区别,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项目的需求、产品的需求和情境的需求来决定自己选修的课程,当我们灵魂教育、君子教育的人文与科技交融到一起的时候,也才能最终成就一个个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全球公民。

  

  教师不会被AI取代,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教师在为学生的学习营造适合的环境;指导学生在信息海洋中正确选择信息、处理信息;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通过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适时向学生提供帮助,让他们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

  

  这些,除去知识,更有人与人的情感交流,这一点,AI无可企及。

  

  内容来源:光明微教育,人民网